距40周年所庆日还有 所庆日:2020/11/19

动研所十年发展历程见证 ——孔琪

来源:

  2001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我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开始攻读研究生,师从秦川教授,分别攻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转眼间我已经在动研所学习工作了九年的时间,对动研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历历在目,感触颇多。

  动研所的发展和它的历史沉积是分不开的,回顾动研所历史,可谓历经坎坷,终成正果。动研所始建于1980年,由医科院几个院所的实验动物室合并构建而成,地点在东单一个小院。1990年迁往现在的地址,规模扩大了几倍。1992年-1997年的中日政府合作项目——中国实验动物人才培训项目为动研所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对动研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较全面的培训,还有很多人留洋日本、美国,并购置了一些必要的科研设备,大大提高了动研所科研实力。这几年是动研所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第二个发展高峰应该从2003年开始,在秦川教授的带领下,动研所承担了大批SARS、艾滋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方面国家课题,每年都能拿到数千万的课题分析费,动研所从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人员配备等各个方面焕然一新,从此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

  最初进入动研所,我在病理室跟随秦川教授学习。这里曾经工作过几位实验动物病理学界的老前辈,引领着我国实验动物病理学的发展,包括卢耀增教授、秦川教授等。动研所病理室历史悠久,在那里,摆放着一把我国著名病理学家胡正祥老前辈曾经坐过的椅子,还有一张卢耀增教授在任动研所所长期间用过的一张木制桌子,昭示着动研所病理室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辉煌的历史。动研所病理室跟医科院基础所、协和医院、药物所、宣武医院等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工作合作。

  2001年我刚到动研所时,病理室只有秦川教授、张兵林、朱华、刘亚莉、黄澜五位老师。研究生有郭军堂、朱金贵等四人。当时科研仪器少的可怜,较大的只有切片机、烘烤箱、显微镜,可以进行病理切片、读片等基本工作。如果要作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到当时的重点室,那里有PCR仪、电泳仪、离心机和一些转基因设备等。宽阔的实验室里面,只有2-3个人在离心、扩增、跑电泳、作Northern、Southern和免疫印记法测定扩增出来的基因和分离到的蛋白。

  当时病理室有三台电脑,在动研所已经算是先进的了。其中两台是组装机,一台是联想的品牌机,配置相对目前而言已经是非常低了。当时用电话线ISDN上网,速度奇慢,常常对着正在打开的网页发愣。后来想想,我的耐性可能就是这么炼成的。白天工作时间,工作人员使用电脑做些数据采集整理工作,晚上才能轮到我们普及一下计算机的科普知识,上网查阅点资料。就是那台配置最低的电脑,让我学会了从开关机器基本操作,到office软件的使用,到上网查资料等熟练操作,为我现在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奠定了基础,想想它真是功不可没。当时动研所有图书室,但已经关闭了,一些图书期刊散乱的堆积一个屋子里面,无人管理。要想查资料,需要到医科院图书馆或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图书馆,一去就是一天,很不方便。当时的课题也不多,郭军堂做一个北京市自然基金的课题,老年痴呆方面的,朱金贵、张扬清跟他一块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本实验,一开始我也跟着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工作。当时秦老师刚申请到一个生物信息学方面的课题,交给我去做,以后我就离开实验室,专心做模式动物数据库构建工作。期间,从病理室出去的张成生、常洋等人回来过,给我们讲了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和理念,给了我们许多遐想和动力。

  2003年之前的日子,总的生活过得比较平淡,所里面经常静悄悄的。2003年初,来势凶猛的SARS打破了这里的平静。秦老师临危受命,带领研究所仅有的几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投入了抗击SARS的科研斗争。一切变得忙碌起来,经常有专家、领导到动研所来交流、指导工作。平时几位科研骨干都长期“泡”在ABSL-3实验室里面,只有晚上下班的时候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实验室。生活过得紧凑而且充满激情活力。虽然经常看到SARS肆虐的信息,但没有感到一丝的怕意。我当时负责收集整理科研信息、书写课题申请书、整理资料和发表文章等工作,为SARS课题组提供信息和文字工作支持。我每天在网上游弋,寻找有价值的科研信息,一干就是一年多。也因此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能力和英文阅读能力。同时,当时时间紧迫,常常几天就要写成一个课题申请书或者文章,提高了写作能

  31纪念建所三十周年力。真是感觉生活很充实,收获很大。2003年的紧张工作,为我们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秦老师获得“北京市统战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奖”,SARS课题组获得“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秦老师还被邀请成为抗击SARS宣讲团成员,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4年,我们的科研项目“SARS冠状病毒感染恒河猴等动物的模型建立”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我们独立撰写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J Patho)上,影响因子5.32。另有多篇合作论文发表在自然医学(Nat Med)、病毒学杂志(J. Virology)、医学病毒学杂志(J Med Virol)、疫苗学杂志(Vaccine)上。动研所第一次真正进入国际科研一线,我们制作的SARS动物模型和参与制作的SARS灭活疫苗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为我国争取到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2006年,我们参与的项目“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为动研所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以后几年动研所飞速发展,研究生宿舍、科研楼、行政办公室全面更新,贵重的实验仪器设备大批购进,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实验条件。动研所设立了康兰公司、华阜康公司等产业实体,重建了猴场。重建了图书馆,并改善了上网条件,方便大家查阅资料,交流信息。一些优秀人才从海外归来,大量的博士、硕士加入我们的科研团队,动研所在秦老师的带领下又呈现出勃勃生机。动研所制订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科研实力不断提高。


五四青年节知识竞赛

  抬眼看看现在,只能用今非昔比来形容。由于有了更多经费的支持,研究所从里到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办公楼装修一新,现在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了自己的办公电脑,甚至一些科研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而且都联上了互联网,现在可以使用院里的网上图书馆去查资料,很多中英文数据库可供选择。以前我们浏览的仅是国内同行的工作,现在我们可以站在国内外行业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眼界得到了无限的放大。而且现在所里还实现了网上办公,使一些琐碎的工作在网上就可以实现,减少了纸张浪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而让我感到变化更大的是每个科研人员观念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九年前,刚来所里的时候,动研所仅有魏强博士一个人拥有博士学位。进入科技创新后,每个人都感觉不提高自己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所里的年轻人都纷纷选择出去读学位。到目前为止,动研所已经有博士学位的二十多人,硕士学位三十多人。这些新生力量不但提高了动研所的学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带回来很多新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科研工作融合起来,未来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无法估量的。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所里自己有了博士点和硕士点,甚至还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很多年轻学子来到所里深造,更为研究所增添了勃勃生机。科研论文发表的档次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动研所从几年没有一篇SCI文章到现在每年有十余篇SCI文章发表。申请到的课题也逐年增多,而且现在也能经常申请到自然基金的课题。现在所里每年也拿出很大一笔科研经费,用于资助所内科研人员研究,为年轻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动研所历经30年的沧桑,有艰难、有困苦、有欣慰、有激情;有老前辈的展旗率领,有广大科技人员的孜孜不倦地奋斗,有全所员工们的辛勤劳动。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随着伟大祖国建设事业的繁荣昌盛和巨变,动研所在各级党组织和医科院的领导下,也是日新月异地壮大成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和谐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和谐研究所也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研究所。

  忆往昔,光阴荏苒。回顾过去的九年时光,深感是动研所培养教育了我,在工作和学习中锻炼了我。我已经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步入了而立之年。作为所里一名普通的管理人员,只有在本职工作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调动工作热情,提升合作协调能力,为研究所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首九年走过的岁月,动研所发生了太多喜人的变化,我更坚信了自己当初留在所内工作选择的明智。动研所不断前进的脚步为我们每个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相信通过动研所全体职工的努力和付出,动研所的明天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博士毕业照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 刘德培院士合影

  【作者简介】:孔琪 实习研究员(医学博士) 从事实验动物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 2004年到研究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