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40周年所庆日还有 所庆日:2020/11/19

和实验动物所一起成长 ——魏强

来源:
  我是1986年考入本所的第二届硕士研究生,报考的是老所长卢耀增老师的病理学专业,师从吴小闲老师病毒学领域,89年毕业留所工作。转眼20多年过去,见证了实验动研所由弱变强、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和重大里程。历史历历在目,思绪感慨万千,回忆几个片段,重温成长历程。
  研究所第一个10年大致为形成、发展时期。定位主要是提供医科院各院所所需实验动物,科室设置也围绕实验动物质量保障所需而建,任务主要来自医科院领导统一安排。研究所位于东单三条,两层小楼加地下室,另有南纬路的饲养场(南院)。给我的感觉是狭小拥挤,昏暗无序。刚到所报到,被安排到南院研究生宿舍,印象不及现在的民工板房,4人一间,有的还兼库房,夏天闷热无比,冬天常被冻醒,房前垃圾成堆,屋后动物成群。但当时并不在意,学习热情高涨,所领导也常呵嘘关护,常感温暖。记得腊月寒冬时,老所长卢老师常常带领所领导一班人送温暖到寒舍,我就收到过一床非常厚实的花面被褥,喜不自禁。另有一方枕巾,上书“青春万岁”4个光彩四射的大字。看到目前所内研究生居住如公寓,感慨到时代发展的力量。这时期研究所主要处在积累学识、通学国外、搭建学科、拓展领域、组建学会、奠定基础阶段,至今我仍被老一代领导、老师和年轻学者埋头苦干、学风盎然的精神风尚所感动。

1988年的破旧房舍依稀可见, 周末吃顿面条兴奋不已
  研究所第二个10年大致为规模化、拓展时期。随着国家进一步开放和对科学的尊重和重视,研究所的定位和任务也随之变化,原有的设施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要求,标志之一是研究所的科研楼搬迁到目前的潘家园南里。记得91年搬迁时大家忧喜参半,忧的是离开医科院、协和医大校园,远离市中心,尤其是看到四周荒野苍茫,交通不便,许多同志甚至产生调离动研所的念头;喜的是我们终于有了研究所独立的高楼大厦,实验室宽阔无比,院前院后花开花落。记得搬迁前一天,我们几个年轻人被安排到新楼铺 设道具,趁机会我们跑遍了几乎所有地方,最后我们爬到顶层,看到旭日东升,阳光明媚,天安门虽远却壮观无比,我们心情激动,顿时强烈感觉世界是属于我们的。这时期研究所逐渐形成规模,拓展了研究领域,对外学习和合作也有了良好开端。特别是和日本政府合作的中日实验动物人才培训项目(JICA项目)实施5年,增强了研究所综合实力,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至今被广泛称道。研究所在全国也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机构,引进提高、改革加强、全面发展、统领全国的态势势不可当。

1986年的南院研究生宿舍

1989年硕士毕业时和导师吴小闲老师 在校园合影,遗憾当时没有学位服

1991年七一歌颂党,有些同志的红裙子是红纸自做的
   研究所第三个10年是摆脱垮塌、崛起辉煌的时期。勿庸置疑,研究所在第二个10年末期和第三个10年开始,经历了寒冬腊月、痛如切肤的几年。伴随着国家科研院所改革的形势,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研究所判断失误、定位不准、方向不明、责任不清、人心散涣的“假、大、空”可叹局面。2001年,我刚从日本回国,几年不见,看到的是涣散无章,听到的是即将解体,回想往日盛世,不禁寒从心起。研究所怎么了?外人在问,我们也在问。历史选择了研究所,研究所需要面对未来,最后的机会和挑战使每个人凝重到极致,自觉和不自觉的选择终于成就了研究所。秦川等所领导的果敢应对、身心奉献,全所人员的团结互携,踏实肯干精神不仅使研究所摆脱了垮塌局面,奋起跨跃,在短短几年,实现了课题申请飞跃翻番达到前25年的30倍,资产达到前25年的50倍,科研人员人均科研费接近200万元,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超过前25年的10倍,产业规模翻两番,科研设施和设备全面更新提升,论文数量空前增长而且能在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杂志上发表,前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合作项目覆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重要国家,在特殊动物模型、重大传染病、生物安全、药物和疫苗评价、新兴学科建设等重要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研究所主流文化盎然向上,核心价值最大体现,这是研究所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

1995年JICA微生物培训班部分学员合影, 大部分学员现在已是领导了
   研究所30年风雨兼程,提携我们一起成长,我们为以往的情怀自豪,更为现在的实力自豪。面向未来,我们信心千倍;面向挑战,我们时刻准备着!
  【作者简介】:魏强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从事微生物免疫、实验动物、比较医学研究工作 1989年8月到研究所工作

2009年研究生毕业,学生遍布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