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40周年所庆日还有 所庆日:2020/11/19

青春作伴 ——万燕萍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原医科院实验动物中心),于1980年由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室与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室合并成立。我是1979年由基础医学研究所招进的第一批返城知青。在这整整三十年的历程中,我们这一代人从一个满怀拳拳报国之心的热血青年变成两鬓花白的退休职工,从一个对实验动物行业毫无了解的门外汉变成了拥有一定养殖、实验或管理经验的工作者,亲眼目睹了从几十人的动物室、实验动物中心到今天二百几十人的实验动物研究所发展的全过程,是研究所名副其实的历史见证人。
  我们返城知青给研究所带来了勃勃生机。听老一辈师傅们说,文革以前研究所的动物室由于工作条件比较简陋,工作人员一般由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师傅或带有某种“问题”的“改造”人员组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行各业都迅速步入了正轨,同时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受到广大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行业发展势在必行。我和孙和平、李志姗、胡森、章兆和等同志就是在此时机,随着大批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城后,招工来到位于东单三条九号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室的。这批年轻人的到来给当时死气沉沉的工作单位带来了勃勃生机。
  记得当时动物室的负责人郝凤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劳动。也许是我们在农村经受了艰苦锻炼的缘故,也许是我们返城后高涨的工作热情需要尽情释放,那时不管是脏活还是累活没有人在意,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修整门窗,清除垃圾,归整设备, 很快就把工作环境清理得焕然一新。
  我们跟着老师傅们学会了做鼠料;学会了蒸窝头(繁育产仔的大小鼠营养饲料);学会了饲养狗、兔子、豚鼠、大小老鼠等各种实验动物;学会了18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如何观察实验动物生长情况,如何将这些工作中的情况记录下来...。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很快我们就成为可以独立工作的“能手”。
建所初期时饲养小鼠的器具(瓦罐) 现在饲养小鼠的器具
 
  一九八零年实验动物中心成立,实验动物科学地位得到提升,中心拥有独立的法人资质,成为与其他科研院所同等地位的科研机构,大家的工作热情也更加高涨。那时大家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到处都能够看到匆忙的身影,工作中时时传来愉快的笑声,同志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敬的事迹随处可见。那种不怕吃苦、不计得失的工作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记得那时不论是什么工作,只要领导提出,大家都积极响应,热情地参与,没有人讲价钱讲条件。炎热的夏天车间里没有空调,我们就用三轮车到冷库运回大冰块,放在车间里降低室内温度;寒冷的冬天,小老鼠冻得拥挤在一起,我们就找来纸屑轻轻地放入鼠盒中,给它们盖上“棉被”。遇到装卸饲料,面对二百斤重的麻袋,无论男女老少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偷懒,用最快的速度把粮食全部运到仓库码放整齐。

80年代在医科院内与同事合影 左起郭文华、张燕、作者、康金荣
  去木材厂装运锯末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差事,但每次我们都积极参加。大家提前把本职工作做完,相互提醒,生怕落下自己。我们乘车来到很远的木材厂,大家头顶着带有一圈披肩的布帽子,活像一群“日本兵”,站在木屑喷出的鼓风机下,双手撑着麻袋,任锯末喷洒到我们的全身上下,里里外外。头上、脸上、眉毛、鼻子都挂满了木屑,一个个像冬天里的木“雪人”。我们将一袋袋的锯末装好,扛到汽车上,运回单位,卸到仓库码放得整整齐齐。工作结束了,大家相互拍打着身上的木屑,“欣赏”着对方的“狼狈”像,开心地说笑着......每当回忆至此,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深深的眷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面对着新的工作环境,我们这些当年的“知识青年”深感到自己文化知识的贫乏,学习文化是我们当时最迫切的愿望,我们积极响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号召,掀起文化学习新高潮。所领导大力支持,当时医科院成立了文化补习班,每周都安排时间让我们去补习“初、高中”文化知识,所领导购买了大型电视机,放在楼道中央,号召大家参加电视大学的英语学习。
  记得当时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个好机会,主动提早了上班时间,抓紧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每天上午十点钟,大家都聚集在楼道里,围着电视机认真地听课。在每天的工作之余,大家都在认真的读书学习,那时同志们见面聊天基本是以讨论切磋学习中的问题为主要话题,全所上下文化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就是在那次学习机会中,通过了初中、高中和北京电视大学“英语”学习的全部课程,取得了初高中文化补习毕业证书和电大“英语”单科证书,为后来参加电大专科和高教自考本科所有课程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我们这批知青,经过文化补习后大多数同志都考上了电大、职大或参加高教自考,文化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并取得了好成绩。
  职工文化素质提高了,在工作中也体现出能力的提升。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科研设备陆续增加,行政工作中也逐渐增加了打字机、电脑、传真机等现代化设备,手工作业被逐步替代。面对职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需要急速提高的现状,中心领导做出鼓励职工参加电视大学、成人高教自考等学历教育的决定。那时凡是参加上述学习的同志单位都给报销学费,安排上课时间,甚至在每期考试前还可以休息1-2天集中复习功课。这些优厚的政策真使我们受益非浅,虽然当时我们要同时兼顾工作、学习、家庭的三重压力,但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大多数年轻职工都获得了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
  在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研究所领导为了普及实验动物饲养及相关知识还建立了岗位培训制度。那时无论是科研、行政还是生产业务人员每周都要参加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培训。由科研老师讲课,我们都十分认真地听课、做笔记,还要进行阶段性测验。大家都积极参加,使当时小小的教室座无虚席。通过技术培训使我们掌握了实验动物饲养、繁育、消毒、动物实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批年轻职工很快都成为各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很多同志已经开始独立承担工作。正是那几年在生产一线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我们后几十年的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步入管理岗位后这些经历的后期效应更为显著。
  应该说我们这批当年的“知青”后来能够成为研究所的骨干力量,主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是单位组织培养的结果,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当然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多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一切成绩,也就是自己应该对研究所的一份回报。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维修家具请来了一名姓马的木匠师傅,他有着高超的木工手艺,不几天就将一堆破烂的桌椅修整如新,还将桌面油漆出漂亮的木纹,使我们这些年轻人惊羡不已。出于好奇心,我们在工作之余,都不约而同地跑到马师傅的维修班,争着请他教我们油漆的“绝活”,马师傅也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拿手”技术传给我们。他每次都耐心地给我们做示范,还告诉我们他从不愿意透露的技术“要点”。一次快下班时,我们正在马师傅那里专心地学习,郝凤老师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他平时对我们都是很和蔼的),我们感到很委屈,齐声说:“我们工作都已经做完了......”。郝凤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你们的工作不是学油漆工,你们应该在工作之余去认真读书,去学习与实验动物相关的专业知识,应该多想想怎样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郝老师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工作”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们懂得了当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我们懂得了不仅要按时完成工作,还应该遵守工作纪律,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在生产车间工作时,无论是在动物的繁育、饲养、消毒、清洁以及室内温湿度监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操作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每周由生产主管领导进行两次定期检查,每月还组织科研、行政部门领导进行不定期联合抽查。那时我们一个人负责一个车间,没有消毒洗刷等辅助人员,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完成,基本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以上,由于动物每天都要喂水、喂料,因此周日也不能休息。遇到给动物换窝时,经常工作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吃午饭。每周换下来饲养小鼠用的瓦罐,我们要从三楼扛到二楼消毒锅中煮沸,消毒完毕清洁后再扛回车间;每周两次换下来的脏垫料要用车推到协和医院地下室的焚烧炉中;每天工作后还要用消毒水把车间地面、架子擦得干干净净,随时准备接受领导们检查。平常没有人监督我们工作,但我们知道工作程序和操作要求,每天都认真地完成每个工作程序,确保每次检查都能够顺利地通过。
  工作中前辈们良好的工作作风,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刚参加工作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师傅带着工作,是他们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遵守工作纪律,怎样完成工作任务。在生活中他们又在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学习条件,使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老一辈师傅们对我们循序渐进的教导,他们以榜样的行为时时鞭策着我们,他们精湛的技能示范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一次主管生产的郝凤老师在检查我们的车间工作后,给我们做离乳动物雌雄分盒工作的演示,只见他用两只手迅速地提起老鼠尾巴,交错不停地将雌雄鼠扔进各自的铁盒中,动作之娴熟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惊叹不已。事后我们检查一遍,竟没有丝毫的差错。这让我们懂得了工作不仅要求质、求量还要求速度求效率,只有学会在好中求快,才能不断地提高工作技能。
  在80年代,杨静、洪瑞珍、寿克让等几位老师都曾经给过我很多帮助,尤其是在我82年患胸膜炎住院期间,单位的许多领导、老师和同志们都经常到医院看望我,给我带来亲人般的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师徒间、同志间真挚的情感使我终身难忘。
  在研究所老一辈师傅们影响下,我们很快地成长起来,他们高超的工作技艺,严谨的工作态度,朴素的工作作风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使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道德情操。
  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八十年代看电影就是最普及的娱乐活动,那时,所工会经常组织大家到大华电影院看电影。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次都提早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准时参加,即使有人外出不能参加,也会找人顶替,决不会浪费一张电影票,那简陋的电影厅每次都座无虚席。随着事业的发展,人员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在一九八三年以后,单位陆续分配来了几批大学生,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给单位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新入所大学生的带动下,职工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周末还组织起“舞会”。看到大学生们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真让我们好生羡慕。为了普及这一娱乐活动,工会还专门聘请舞蹈老师来教我们,使我们这些从农村回城的“土知青”也试探着学起了“洋舞步”,第一次感受到业余文化生活带给我们的欢乐。在一年的春节联欢会上,几位男生穿着自己缝制的“白舞裙”给我们表演了芭蕾舞“天鹅湖”,逗得大家捧腹大笑......。那时到了周末,学生宿舍里到处都能看到自娱自乐、欢歌笑语的景象。在那以后的数年中,我单位在医科院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基本每次都能够拿到奖次,那些宝贵的照片至今我们许多人还都珍藏着。
  我见证了研究所的蓬勃发展,岁月如穿梭,入所十几年后,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大多都成为研究所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承担着重要的工作。随着老一代领导干部逐年退休,许多人又陆续走上了管理岗位。从所办公室、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行政后勤部门以及一些科研岗位都留下了这些“当年知青”的足迹。
  随着实验动物科学事业的发展,单位的规模日趋扩大,办公地点从东单迁入潘家园新址,办公楼从2000平方米扩展到15000平方米以上,单位名称也从“实验动物中心”改为“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职工编制从几十人扩增到二百余人。特别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所率先研制出“非典”感染动物模型,还申请了国际专利,许多相应的科学研究也都是在我所完成。实验动物在医学科学领域的作用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家加大了对科技支撑单位的投入。我所每年的经费拨款也从八十年代的几十万元扩增到现在的几千万元,每年纵横向科研课题从几个、几十个,增加到百余个。随着中美、中英、中德等国际合作实验室的建立,每年从国外汇入的科研经费已达到千万元以上,单位的知名度也从国内逐步延伸到国外。所有这些发展变化都是我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看到研究所的蓬勃发展,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回忆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虽然经历了“上山下乡”那个不寻常的岁月,经受过“日露则出,日暮而归”的艰苦锻炼,但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却是我们享尽终生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两鬓斑白,即将离开我们热爱的工作岗位时,我们才深深地感悟到人生之短暂,我们为社会所做的简直微不足道。为此,在我们回顾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品味一下这段人生经历,回想我们成长的过程,感到万分激动和感慨:我们这代人,正因为过去经受过艰苦的锤炼,才知道珍惜今天生活的甘甜;正因为我们经历了曲折的人生路,才知道面对困难应如何去克服;也正因为我们走过踏实的人生,才感受到今天幸福的实在!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深,错过方知美好,怀念才知珍重。30年过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的记忆中,这过去的时光,又是多么美好,多么壮丽,多么让人怀念。
  【作者简介】:万燕萍 原财务处处长 1980年10月到研究所工作